乙状结肠息肉电切术后病案一例-慈溪人流医院
乙状结肠息肉电切术后病案一例
发布时间:2010-02-22 16:57
阅读:
来源:邯郸圣爱医院
摘 要:
患者白某,男性,56岁,干部。主因便血2周来诊。病人于2周前无何诱因开始便血,为少量新鲜血,附着于大便表面,无明显腹痛、腹胀,体重及食欲无明显变化。曾按照内痔自行服药及坐浴治疗,仍便血,服止血药物4-5天后便血停止。 结肠镜下所见:循腔进镜至乙状

  患者白某,男性,56岁,干部。主因便血2周来诊。病人于2周前无何诱因开始便血,为少量新鲜血,附着于大便表面,无明显腹痛、腹胀,体重及食欲无明显变化。曾按照内痔自行服药及坐浴治疗,仍便血,服止血药物4-5天后便血停止。
结肠镜下所见:循腔进镜至乙状结肠,见左下壁有一0.6×0.6厘米大小的有蒂息肉,表面光滑,无出血及糜烂,周边粘膜轻度充血,血管走行不清。息肉质软,触之易出血,活检病理报告为增生性息肉。混合电凝电切强度指数为3.5,电切后见残端呈灰白色,无出血。结肠镜诊断:乙状结肠息肉电切术后。
病情分析及治疗方案:增生性息肉主要见于直肠和左半结肠,也可见于肠道的其它部位,一般常为多发性、无蒂、结节状,突出于粘膜皱襞表面,其直径多<0.5厘米;部分有蒂的息肉直径可达数厘米,表面光滑,粉红色。增生性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为粘膜增厚,腺窝基底部的被覆上皮增生,核增大呈空泡样,核仁明显,整个上皮细胞呈高柱状,体积明显增大,脑浆内粘液增多,腺窝壁呈锯齿状,腺窝基底部可见较多的核分裂相。在结肠癌高危人群中,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明显增加,特别在结肠癌与癌交界区的粘膜中常能见到。部分增生性息肉中可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样腺管,而部分腺瘤组织中可伴有增生性息肉,因此,有人将增生性息肉称之为“瘤旁病变”。有人认为增生性息肉可通过不典型增生而发展为结肠癌。所以近年来有人主张,结肠镜检查中见到的息肉,不论良性或恶性,均应切除送病理检查,以确定其性质,再根据病理检查情况,确定是否需手术治疗。

快速访问
经典问答
专家介绍
张宜军
专家名称:张宜军
余性忠
专家名称:余性忠
陈郁
专家名称:陈郁
严爱华
专家名称:严爱华
任成祥
专家名称:任成祥
范泽红
专家名称:范泽红
李付田
专家名称:李付田
李奋
专家名称:李奋
齐凤华
专家名称:齐凤华
姜翠云
专家名称:姜翠云
典型病例
专家电话:
永久域名:www.sxms.com.cn
中文网址:慈溪圣爱医院
电子信箱:webmaster@sxms.com.cn
医院地址: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新江路243号

苏ICP备10031993号